TOP

優惠

Promotion
大和傳媒有限公司 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開幕 黃偉哲:記錄歷史展望未來<大和傳媒>

(記者羅挺元/台南報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辦的國際大展「跨‧1624:世界島臺灣」,集結荷蘭國家博物館、荷蘭國家檔案館、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等近20所國內外代表性館舍,共百餘件精品,今(2)日於臺南盛大開幕。臺南市長黃偉哲偕同行政院長陳建仁、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文化部長史哲等貴賓出席開幕典禮,共同見證南市文史發展的新里程碑。

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400係由漢人角度出發,對於原住民而言,卻只是歷史悠悠長河中的一小段時光,然而臺南300年的時候,大家都還沒出生,臺南500年時候卻又都不在了,因此剛好趕上這值得紀念的時刻。南市作為臺灣的文化之都,有許許多多的美術館、博物館,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把握這個歷史的里程碑,記錄從1624年到2024年臺南市走過的點滴,讓我們和下一代能夠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過去臺灣歷史上經歷荷蘭、西班牙、日本、清朝等政權,現今的自由經濟與醫療保健也與多國合作,成效斐然,因此本次特展之名「世界島臺灣」可謂名副其實。政府一直以來也非常重視臺灣歷史研究,近期更投入1.8億研究預算予臺史博,期盼臺灣各博物館也一起共襄盛舉,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文化部指出,臺史博的「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帶領觀眾認識1624年前後,島嶼臺灣如何以匯聚、包容的模式與世界連結,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省思當代多元族群文化的主體性價值。1624年是臺灣與世界相遇的年份,也是臺灣歷史重要的記憶點。本次特展回顧臺灣在17世紀進入世界舞臺,躍上世界貿易網絡,成為東西方兩大航線交會點的歷史。展覽企圖以臺灣為中心,翻轉過去以中原史觀及殖民論述的刻板印象。臺史博表示,「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在展區空間規模、展覽論述、科技文化應用、歷史教育推廣等方面,都是臺史博前所未有的規模,感謝所有鼎力相助的國內外館舍與借展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表示,此次跨海而來的展品,不僅是這段歷史的珍貴證據,在臺灣更是首次公開的文物。為呈現臺灣海洋時代貿易品、人群、知識與文化的交會盛況,多件國內外借展文物均是首度在臺灣公開展出,例如全球唯一寫實描繪17世紀西拉雅人形貌細節的西方早期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留下文化衝撞的實證,成為當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克服嚴格借展程序的日本重要美術品「南蠻人来朝圖」,是超過640公分巨幅屏風,還有清代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明代萬曆號沈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等。而具有國寶潛力、旅法臺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明白揭示當時臺灣島上的族群界線,然而界線沿線卻是臺灣多元族群互動交流最密切的地帶,顯現出統治者的族群分割,無法掩蓋多元族群交流密切的事實。而陳澄波描繪臺灣東北角海景的油畫《濤聲》,呈現「海洋臺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各個面向。臺史博也拿出先前從未公開展覽,具有「重要古物」文資身份壓箱寶—1646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這2巨冊超過2000頁的古籍,收錄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於亞洲各地的活動紀錄,亦包含對臺灣西拉雅人的描述。臺史博日前在臉書預告展出的貼文,引發近千名網友按讚迴響、轉發。

為迎接來自國內外的重要珍寶,臺史博破天荒將兩大特展室連通,再加碼外圍展區,以近500坪的空間呈現海洋臺灣的磅礡氣勢。展場以「海洋」、「航線」為核心設計元素,藉由沉浸式體驗、AR「海怪濾鏡」、AI人像生成等,彷彿徜徉在400年前的時空之中。「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展期自2月1日起至6月30日,在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一、二特展室展出。配合展覽開幕並舉辦國際學術系列講座,2月3日上午邀請荷蘭國家博物館2位資深策展人分享反思其殖民歷史而策劃的「奴隸特展」;下午為荷蘭萊頓大學名譽教授包樂史(Leonard Blussé)演講17世紀尤紐士牧師具爭議性的臺灣傳教事業。後續將陸續辦理大師級國際學術系列講座,與活潑有趣的「人人講堂」等活動。3月3日前,民眾還可搭乘臺史博免費接駁專車到館。

<大和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