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店家介紹

Introduction
歡迎社團或組織與我們合作,協會可提供社團官網、活動聯誼系統、商機媒合、商情分享、人脈交流、福利社共享優惠(皆為會員之商品)、活動串聯、媒體聯合曝光等服務。
  • 選對工具 X 用對方法 教你用雲端工具,打通您的人脈關係 ! 出門又忘了名片沒了? 印了一堆,資料又改了? 哇!! 又要花錢了!! 頭銜、個人資料、服務項目一堆?擠不進去!! 給了名片多紹客戶保留?又弄丟了? 要留在手機通訊錄裡,操作半天?麻煩呀!!
  •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AI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最新的消息指出,一項名為【AI文案AI主播AI商務】的全方位培訓課程正在為想要在網路世界中脫穎而出的人們帶來無限的機遇。
  • 在臺灣,石雕主要應用在廟宇石雕、生活用具及其他石材工藝上。由於臺灣先民對宗教信仰十分重視,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敬奉給神明,所以廟宇石雕相當精美,內容廣泛:從神仙人物、蟲魚鳥獸,到忠孝結義的故事,是臺灣石雕工藝的精華所在。有經驗的藝師透過圓雕、浮雕或透雕…等技法,運用在石材工藝上,更能表現出雄渾美感及民族的獨特造型,如:獅、龍、虎、花鳥、人物及傳統故事…等。這些建築雕飾,正是早期民間生活習慣、感情、信仰及思想的最佳呈現。
  • 一般用來供奉佛教的佛菩薩或道教的神祇,以及家族中祖先牌位的安置處等,皆統稱為「神龕」。神龕通常依環境空間而有大小不同的差別,可依據供奉廳堂空間和供奉尊數的多寡來做調整擺放。神、佛龕和常用的祖先龕在造型的製作會有不同的差異。神、佛龕一般較為大型,大部份為落地開放,呈階梯的型式。現代的祖先龕皆為新式的小型神龕,設計有龕門,一般家庭皆放置在家中廳堂神桌主神的右邊。神龕的材質一般是以木製成,為表崇奉敬意,神龕通常設計成廟堂屋宇的的型式,龕面上都會雕有細緻的花蔓、仙獸、仙翁或吉祥圖文等。
  • 宗教詮釋學(Religious Hermeneutics/ Hermeneutics of Religion)是一個極為含糊的概念,我們可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焦點略分為兩大類型:一、與經典的詮釋傳統以及文本理解相關的宗教詮釋學;二、對宗教現象與宗教經驗進行具有詮釋學意義的探索的宗教詮釋學。前者把焦點放在具有宗教性的文字流傳物上;後者則聚焦於信徒的宗教表現,此一表現包括但不限於宗教文本。概括說來,我們可將「宗教詮釋學」理解為詮釋學這個學科在宗教學領域的運用,也就是詮釋學與宗教學整合的成果。這樣的整合,在詮釋學和宗教學兩端各自有其自身的發展路線,當然,二者往往彼此糾纏而無法截然劃分,在許多當前的宗教詮釋學研究中,這兩種進路更多時候是彼此交織而互為表裡的。
  • 宗教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Religion)為人類學的學術分支,探討宗教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並對宗教信仰及其實踐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 道觀,又可稱為「宮觀」,主要為道教祭祀與道士修煉的場所。道觀也是道士修煉道法、研讀道經、舉行齋科的地方。居住在道觀當中的道士,通常都必須持守著嚴格的戒律。在早期道觀的興建,有分為由官方出資的官方道觀、地方或個人捐獻的地方道觀。官方道觀多由帝王敕建,普遍設立於各府州縣當中;地方道觀則有地方貴族、豪富、仕紳出資或捨宅興建,也有道士募款興建的情形。早期道觀既建築於各府州縣要地,或名山福地,因此經常成為地方民眾信仰的中心。道士會在不同時間,依照不同的場合與目的在道觀之中舉行齋醮科儀,為國家、百姓祈福禳災,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
  • 「佛堂」,為佛教、一貫道、彌勒大道等宗教設置的殿堂或建築物。狹義而言,所謂的「佛堂」專指供奉安置佛像、菩薩像的殿堂,又可稱為佛殿、大雄寶殿、大殿等。廣義來說,佛堂泛指供奉、安放諸佛菩薩像的專門建築,包括位於佛寺內的佛殿以及其他用作供佛、講經修行等用途的建築物。其在在印度稱為「設怛縛矩里然」,是指佛所居之處,又可譯為「犍陀俱胝」(梵文gandhakuti),指香室、香臺、香殿之義。
  • 禪修可遠溯自印度古奧義書時代。印度的聖者,由於氣候與環境的關係,常在森林樹下靜坐冥想。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後,婆羅門、佛教、耆那教皆以靜坐冥想為修持方法。佛教的禪修有別於其他宗教的靜坐,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四種禪定境界,強調修禪不在追求神通能力、不停滯於特殊境界,而在理解緣起、苦、無常、無我等佛教基本教義,以達到悟道解脫。
  • 念佛主要是淨土宗的修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順利往生西方淨土。念佛梵語為buddhānusmṛti,即是buddha 與動詞(anusmṛti或anussati)的複合詞,意旨憶念或憶持佛的名號。其實念佛不限於稱念阿彌陀佛,對象包含燃燈佛、釋迦佛、藥師佛、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即將成佛之菩薩)等,而淨土宗的修行法門也不只念佛。梵本《阿彌陀經》中,除了念佛,還有念法、念僧。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阿含經中,念佛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十念為出聲念、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 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形式,以持名唸佛(稱念佛的名號)最受歡迎。念佛之功德,除了往生極樂淨土,能使貪瞋癡不起,可生於天上,得入涅槃,還可以超渡亡者。淨土宗本來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淨土獲得成佛的保障,屬於他力;而念佛表達的虔敬與信心,形式上簡單易行,所以廣受歡迎。加上淨土宗強調「利鈍全收」,不管念佛者的根器素質如何、社會地位高低,只要向佛信心堅強,皆能往生西方,因此更吸引一般資源不佳的婦女老弱,念佛不輟。
  • 道教節為中華民國道教會鑑於許多宗教都各有節日,或依創教主聖誕或依傳統的紀念節日,而道教夙來崇奉多神信仰,眾多的先後天神既各有神誕日;加上傳統節日眾多,如三元、五臘、八節等難以選定某日。本來正一道士的傳統既有太上老君聖誕,在農曆2月25日慶祝,但並未涵蓋所有的神廟、道廟。
  • 慶讚中元為道教與民俗共同的節日,為三元齋的中元齋,也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化成功的「盂蘭盆節」,加上儒家禮制支持帝制官僚體制的厲祭,可説三教都能共同關懷的歲時節俗。由於帝制終結而厲壇之祭消失,道教與佛教仍然持續這種文化傳統,故臺灣漢人社會複合二教或三教的信仰習俗,乃淵源於歷史傳統,關鍵時代為李唐帝室崇道,使三元齋節定型化,同時也接受佛教節日,民間的歲時也沿用道、佛二教的節俗。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元》即說:「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就表示道教在大獻科儀中頗為擅長,佛教也將印度的結夏制轉用於中土,每逢夏季不便四處行走(雲水),就聚在一起誦經,解夏後將誦經功德迴向父母及眾生、餓鬼,這種慈悲結合孝道能夠適應漢地倫理,使盂蘭盆會成功的轉型。而道教的三元齋會則由教團內部轉變為民眾共同的節日,目的在祈求赦除先祖之罪並及於孤厲。後來在中元齋中所禮誦的經懺,就是三官經配合三元懺,迄今仍然保存三元齋的遺意;所祈求赦免的仙聖,則從地官赦罪擴增為救苦天尊與普化天尊。而佛教也因應漢地的需求,所禮敬的佛菩薩同樣漢化,既有目蓮救母的經典持誦,也在唐代以後強化觀音的救苦、地藏菩薩的慈悲賑濟,都表現在結壇的壇場和儀軌。故在民眾的信仰習俗中,慶讚中元與盂蘭盆會並存,明清以後既已普遍以迄於今。
首頁 1 2 3 4 5 6 7 8 9 末頁

Total - 1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