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店家介紹

Introduction
歡迎社團或組織與我們合作,協會可提供社團官網、活動聯誼系統、商機媒合、商情分享、人脈交流、福利社共享優惠(皆為會員之商品)、活動串聯、媒體聯合曝光等服務。
  • 新市永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又稱為「木柵媽祖」。指的是台江內海淤積前的「木柵港」,為水路旁的廟宇,香火鼎盛。後因水患、瘟疫,民眾改遷至地勢較高的地方,逐漸形成市集,也就是今天「新市」地名的由來。 木構造建築,彩繪大師作品 新市永安宮的廟宇建築,以閩南式木造建築打造,整間廟宇沒有用上一根釘子,小而美的廟宇建築,恰恰好是可以近距離欣賞木構造的尺度。 廟方在2018年重修時,請來曾獲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藝師廖慶章,操刀廟內的門神、樑枋、門板等處彩繪,廖畫師結合山水和書法的人文畫風格,讓永安宮呈現不同的書香氛圍。
  • 原名稱「護安宮」(昔稱王公廟、又稱王公廳),主祀護國尊王(東晉孝武帝時代宰相,嗣進太保、大傅,姓謝名安,字安石,號東山),與謝府元帥(東晉車騎將軍,為二元帥謝安之兄謝奕之子,御賜前鋒旗,姓謝名玄),皆淝水之戰大功臣。護國尊王係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臺時,其謝姓部將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奉迎新化營盤後鎮座,由爐主自宅輪值奉祀,因缺文獻記載,碑文不全,僅憑先輩追憶所及傳述,略知梗概。依新化鎮志記載資料,查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台灣縣學教諭鄭秉才共同總纂「續修台灣縣志」內卷二,台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政志,壇廟編載「謝東山廟在大穆降莊(祀晉謝安,俗呼王公廟與張睢陽廟建始俱無考。乾隆廿九年里民姚興邦等倡修,五十九年陳光妙等復修)云」。該當時縣志所載,以及先人俗呼王公廳與觀音廳,均在清朝初期大穆降街最早繁榮下堡,並駕齊驅。由此可斷王公廟(護安宮)確係康熙年間已創建古廟,灼然可見。至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歲次丙戊年於現址建廟奉祀,係初次鼎建並非新建。
  • 建於西元1684年,主祀玄天上帝,其歷史演變與在地早期鹽田文化息息相關,300多年來護佑在地以務農及曬鹽維生的鄉民們,為在地人的精神信仰寄託。早期鹽埕人將曬好的鹽從北極殿附近的「泮港」運往安平等處,現雖已不見河港痕跡,仍可從廟宇附近錯綜複雜的街道一窺端倪。北極殿每12年一次的大建醮遶境路線,也大致上與古地圖中河道相同,由此更能看出其曬鹽歷史的關聯性。從在地信仰中找出鹽埕舊港的歷史脈絡,更呼應著「北港媽祖,南港上帝公」的形容。
  • 在較為熱鬧的南化市區不遠處,過南化國小後仔細看右手邊會看見大圓滿廟的指標,進入順著路走到底,就會看見紅色的佛寺以及彩色的幡旗,以及金色的經輪,除了常駐的寺方人員以外,佛寺的遊客並不是特別多,很有沉靜心靈的感覺。藏傳佛教紅教的寺廟跟常見的佛寺不太一樣,顏色鮮豔華麗,寺前的彩虹階梯是一大特色,站在寺前眺望可以迎著很舒服的山風,以及看見台南的山巒起伏,彷彿身在西藏的景致中,是許多南化在地人的秘密基地,佛寺裡面的壁畫與佛像是請西藏的喇嘛來畫上的,完全遵照西藏的做法,能在南化看見幾千公里外的藏傳佛教文化,相當奇特。
  • 沿著省道台3線及台20線一定對遠方山頭上的巨大觀音像不陌生,那就是五峯山龍湖寺的地標,從西元1816年遷居此處的佛寺神蹟顯赫,成為當地的守護神之一,龍湖寺前方有180度的極佳展望,可以看見高雄茄萣一帶及台南市區景觀,附近咖啡館林立,也可接上烏山登山步道,在假日一早總有不少遊客前往參拜及登山野餐,下午則可以選間喜歡的咖啡館坐下來欣賞林間的山嵐美景,搭配上莊嚴的觀音像真的會讓人心靈沉澱,到了夜間,觀音像周邊的燈光亮起,讓觀音佛祖看來佛光普照,呼應山下絢爛的城市夜景,有如照看著城市的慈愛長者。
  • 位在台南東區的龍山寺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建於康熙年間(西元1715年),在當時的東門城外以咾咕石興建而成,台灣知府蔣元樞曾在西元1778年撥款重建寺廟,直到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經歷多次的修建,目前所見為原址重建的新貌,三層樓的寺院內還留有許多清領時期的古匾等文物,雖已非清領時期的老建築,但仍保有古寺院的氛圍。
  • 建立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47年~1661年)的彌陀寺是府城四大名剎之一,最初創建時規模不大被稱為彌陀室,後來在擴建之後才被稱為彌陀寺,也成為府城的七寺八廟之一,西元1858年時府城眾店與信徒們合資捐獻一個大鐘,二戰時寺廟在空襲中毀壞,而大鐘也差點在此時被日軍收繳準備融掉製作武器,所幸在融掉之前二戰也宣告終結,後來被古物商買下重新贈回彌陀寺。 目前彌陀寺全以仿唐朝宮殿式建築為主,山門宏偉壯觀,左右各有一尊護法菩薩稱為「哼哈二將」,身著武官服飾的二將威嚴非凡,讓人在進寺時便能心存敬畏;中庭內,中央榕樹兩側有菩提樹及典雅花園,現今模樣雖幾經重建修復,但仍有濃厚的古剎風貌。
  • 德高厝,原稱竹篙厝,以地在崁頂山頂,刺竹高聳,望之竹篙聳立得名。鄭氏治台時期,本莊尚無漢人開墾,仁和里在虎頭山南有下灣,山北有大林等莊。入清之初,泉州府南安縣陳元亨率眾到此入墾,稱竹篙厝,相繼入居者有泉州府同安縣陳氏,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王氏,晉江縣劉氏、林氏,以及漳州府龍溪縣蔡氏,或直接入居,或由他處轉居,人煙漸稠,並未建廟,奉神仍至下灣上帝廟禮敬。或已迎上帝公香火,甚至雕刻神像在家奉祀,每逢上帝公聖誕飛昇則依例恭祝。乾隆四十年代以瘟疫肆虐,家祀神祇未能鎮壓,莊民乃往下灣,即崁腳廟奉請上帝公聖像入莊除瘟消災,終除瘟疫。事靖後,由耆宿陳玉瓊倡議建廟以奉上帝公,四十六年辛丑慶成,陳氏並獻香爐,橫題『玄天上帝』,左書『仁和里』,右書『德高厝』,為本廟興建之始。
  • 大名鼎鼎的關帝殿在西元1817年由太子太保王得祿重修為大廟,但創建時期卻可追溯至明永曆期間的17世紀,歷史久遠。關帝廟一帶長年來平安興旺、治安良好,傳說許多父執輩小時常在深夜時分聽見廟附近傳來陣陣馬蹄聲,有如關聖帝君帶著神兵神將四處巡邏般,為首的彪形大漢長鬚紅面,騎著壯碩寶馬,正氣凜然的形象深植人心,顯赫神蹟至今仍被廟宇附近耆老們津津樂道。走進廟內可見左右兩棵茂盛高聳的老榕樹,被稱為龍鳳古榕,一棵長著長長的鬚根,一棵則無鬚根,因而有男女形象之說,像是隨伺在關聖帝君身邊的男女從伺。走進廟內香火鼎盛,讓人心安寧靜,為東區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
首頁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末頁

Total - 9 / 39